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千年陋习“一刀”根除——堽城镇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见闻

    信息发布者:sdnyme
    2017-06-01 14:47:00   转载

    “真没想到,给老人办丧事比我预期的省了1万多块钱,‘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旧风气的确应该彻底改了。”谈起当初给老父亲办丧事,宁阳县城镇的村民张子子深有感触地说。现如今,“办一个丧事,一人一碗大锅菜,一次节省1万块”已成为城镇街头巷尾人们的口头禅,也是城镇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后实行“厚养薄葬”的一个真实写照。

      曾经,在城镇,每逢婚丧事宜,必定大摆酒宴,铺张浪费,互相攀比,致使讲“排场”的陋习愈演愈烈。

      现如今,随着城镇移风易俗活动的深入开展,综合治理使大操大办、大吃大喝的“面子工程”少了,把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的村庄多了。移风易俗的春风吹遍了刚邑古城角角落落,“厚养薄葬”、婚事简办、勤俭节约的新风温暖着城镇老百姓的心。

      制度先行把规矩“立“起来。为深入推进全镇移风易俗活动的开展,提升乡村文明,城镇通过进村入户,实地走访,面对面交谈,针对婚丧嫁娶这个千年来遗留下来的陈规陋习,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出台了《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简办婚丧嫁娶和相关事宜的实施意见》及具体规定和办法,方案以着力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推动乡村文明为根本,以美丽村镇建设为重点,明晰了总体和基本目标任务,把握住了重点。在具体操作的程序上,对人员、车辆、场所、席面、鞭炮、音乐等方面提出了一个个详细的标准。对婚事,一律取消挡车挡门、下轿要红包等陋习;对丧事简办,一律取消了放烟火、商业演出,一律放哀乐,火葬,不收礼,不披麻戴孝,不裱鞋,不添箱子,不路祭,不摔盆,不送盘缠,不磕头,不谢客;在祝寿、升学、小孩满月、喜迁新居等事宜上,一律提倡一束鲜花,一杯清茶,一条短信,一句祝贺。

      两年间,城镇村村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由理事会统一管理、监督、办婚丧事及相关事宜,做到了“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人办事”。实现了由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目的。

      为提升群众对移风易俗的认知度,城镇积极采取通过专题会议教育、张贴宣传标语、悬挂过街联、出动宣传车、进行文艺演唱、现场现身说教,用短信、微信、QQ、城网络平台等方式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发动,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和启迪,自觉树立起了文明、节俭、健康办婚丧事的良好风气。

      城镇还针对党员干部出台了办婚丧事及相关事宜的专项报告规定,规定了事前事后双报告制度,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住了婚丧事大操大办的奢侈之风。

      干部带头把新风“立”起来。都说上行下效,事半功倍。可当事情真的轮到自己头上,并不是人人都想的通。

      就在城镇刚刚出台规定不久,有个村干部要给儿子办结婚仪式,按规定,作为村干部,他要到镇纪委、监察室进行报告备案,可他当时就是想不通,迟迟不来。“儿子结婚多大的事啊,再说也不花别人的钱,为什么不能办的体面点?”谈起当时自己的想法,他却有些不好意思。时任分管的镇领导猜透了他的心思,连夜赶到他家,做思想工作。“作为村党员干部,应当带头做移风易俗的先锋,如果你不带头,既要受党纪、政纪处分,通报批评,又怎能带动影响好群众呢?”

      深夜的一番促膝长谈,让他一下子转过弯来。儿子婚事当天,他除了邀请亲戚外,其他一律不请,一切从简,从当初计划的花费十万元,节省到两千元,事虽办的简单,但依然喜庆热闹。“人家村干部不比你行,你还想把儿子的婚事办大吗?”村民和亲戚朋友对他这种操办婚事的做法纷纷赞同。由此,他的行动感染了全村群众,许多想大操大办的也都打消了念头。

      城镇纪委、监察室的桌面上,翻开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嫁娶等事宜的报告,逐一登记在册,里面记载着每位干部“办事”的前后经过,还有核实清单,上面有报告事宜,时间、地点、操作过程、参加人员、标准等内容,每一项都有详细记录。因而,城镇从制度上扎紧了党员干部大操大办的笼子,给移风易俗上了一道道结实的“紧箍咒”。

      群众参与让日子“美起来”。辛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宁方元在村委办公室里翻来覆去的找当年那块辛安村红白理事的牌子,牌子上有具体操办婚丧事的规定和标准,但他始终找不到了。宁方元说,其实牌子的内容村民都已入心入脑了,而且都已付诸实施了,这块牌子再也派不上用场了。

      提起建立辛安村红白理事会的初衷,宁方元算了一笔帐,过去辛安村办丧事,按旧习俗,讲究夜祭,光夜祭一项,设席、摆席、烟酒、请戏班子,一般花费四五千元不等,有的人家请戏班子就花费上万元,可谓劳民伤财。由此,有的老年人便说,死后大操大办,看不见了,倒不如生前吃个鸡蛋、喝碗豆腐脑划算、值得哩。正是在镇里的大力支持倡导下,俺村建立起了公墓,设立了公共灵堂,办丧事一律由村红白理事会操办,村民不用花一分钱,而且办得既节约又体面,达到了让“逝者安息,生者释然”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群众省心、省力、省钱,还让困难家庭能办得起事,少了许多负担,又在全村形成了父慈子孝、和睦友善、团结互助、文明健康向上的新风尚。

      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是一项民心工程,也是德政工程,更能协同脱贫攻坚,不仅仅节约了资金,而且端正了党风、政风,也带动了村风民风的根本好转,更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城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千年陋习“一刀”根除。移风易俗的时代新风正在城大地悄然形成。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